首页 > 养殖技术 > 黄鳝 > 麝主要有哪些生物学特性

麝主要有哪些生物学特性

发布于:2013-12-04 07:21:11 黄鳝 阅读:

麝亦称香獐,哺乳纲,鹿科。麝体形似鹿,大小如羊,体长80-90厘米,尾很短,长4-6厘米,体重约10千克;头大而长,耳大竖直,四肢较细,前短后长,蹄小,雌雄均无角;体呈棕色,背部较深,有的呈灰褐黑色,带有不明显的土黄色条纹和斑点;公麝犬齿发达,形成“獠牙”;脐与生殖器开口之间麝香腺,发情泌香季节特别发达。

麝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各省以及西北、西南、华中地区的山区。野生麝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-4000米的多石针叶林、针阔混交林以及灌丛、草坪地带。人工养殖的麝在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区、盆地、平原等地也能正常生长、繁殖、分泌麝香。麝有比较固定的生活区域,其活动、休息、觅食等有一定的路线和地方。在某个地方生活习惯后,一般是不轻易离开和更换生活地,若受惊吓离开后,不久就又回到原处,即所谓“舍命不舍山”,圈养的麝在一个圈生活习惯后,若调到另一新环境中,就表现非常新奇,到处走、嗅、看,把每一个地方都要走到,不久就来回奔跑,非常不安,并便尿、排粪。若把它放出,就马上回到原圈,安静地卧在它原来的地方休息。但是当食物、饮水或季节变化时,也有小范围迁徙的习性,即所谓“七上、八下、九归巢”。夏季炎热,食物丰富,它就逐渐迁徙到气温凉爽的高山地带,寒露以后气候逐渐寒冷,高山树叶枯黄,食物减少,就迁移到低山,回到原来的栖息地。

麝多在黄昏、夜间10时以后和拂晓活动、觅食,多卧在光线较暗且干燥的崖边灌木丛中。圈养麝多在舍内墙脚、地势较高、土壤疏松、能隐藏而僻静的地方反刍、打盹。麝生性胆怯、急躁,看到异物,听到不习惯的声音,便会全身毛竖起,心跳加速、增强,两眼凝视,然后猛地喷气,四蹄在地上使劲跺,发出“砰、砰”的跺足声,以示威吓。在圈舍里只要有一个受惊奔跑,其他的也会受惊奔跑。野性较大的和刚进场不久的麝,见到人或其他动物,会不顾一切地来同奔跑,乱蹦乱撞。若见到圈舍有很小透亮的空隙,受惊的麝还会拼命用头去撞,试图从中钻出逃走,这样常将头、身上的毛或皮撞坏。如不注意,麝往往会因惊恐而长时间急剧奔跑、跳跃,过劳而死。因此,在捕捉、治病、取香时,不能长时间追捕,以防造成过度疲劳而死亡。

麝的嗅觉非常灵敏,陌生的饲料要一嗅再嗅才肯吃,用嗅辨别自己和其他麝走过的路、卧过的地方、便的粪和尿,辨认公、母麝。若仔麝身上粘污了异味或不是自己的仔麝时,母麝一嗅就走开了,不但不让吃奶,还用蹄按压刨打。麝的视觉也较好,晚上或黑暗处,瞳孔全开放,并有明亮的光泽,所以晚上能把一切看清,但在阳光下或很亮的灯光下,瞳孔缩及很小,几乎成一细线,视力不如夜晚好。

麝性情孤僻无群性,在野外一般只在发情期才能见到一公一母在一起,或两个公麝追逐一个母麝,而非繁殖期多单独活动,觅食、休息,仔麝只是吃奶时才与乳母在一起,吃完奶就去休息,很少跟随母麝,同一窝的两个仔麝也很少在一起活动。但是,母麝觅食、活动并不远离仔麝,休息时也卧在能看见仔麝的地方。由于孤僻无群性,就喜欢互相咬斗,特别是公麝在配种期,泌香生理反应期、天气由晴转阴雨或由阴雨转为晴天及拂晓、黄昏、夜司活动来回奔跑时,喜相互追逐咬斗。圈养麝到r新环境及遇到陌生的麝最易引起咬斗。若强者咬斗弱者时,强者吹气威吓,弱者害怕逃跑,这时强者拼命去追逐,直到追上弱者,头猛地使劲向下用獠牙钩棘弱者,常将其皮肉拉开,严重的可损伤到内脏,造成死亡。如弱者特别怕强者时,不敢跑,伸长颈趴在地上不动,强者用獠牙咬,用前蹄将弱者的毛刨掉,皮刨烂,时间长了,也造成死亡。

麝的食性较广,以植物的茎、叶、花、果实、种子、茵类、苔藓等为食。

麝一般18月龄性成熟,因个体发育不同而有一定差异。营养好、发育快的母麝6-8月龄即性成熟,可交配受孕。个别营养不良、发育慢的要18个月以上才性成熟。性成熟比体格发育完全要早。母麝是季节性多周期发情。在一个发情季节里,可出现3-5个周期,两个周期相隔天数为19-25天,平均约21天。常在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发情交配,妊娠期180天左右。每年产仔一胎,每胎产1-3只,以2只为多见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 12345678@qq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  • 麝主要有哪些生物学特性

    麝主要有哪些生物学特性

    麝亦称香獐,哺乳纲,鹿科。麝体形似鹿,大小如羊,体长80-90厘米,尾很短,长4-6厘米,体重约10千克;头大而长,耳...

    2013-12-04